聽過好多歷史老師批評"劉邦",說他是史上最不要臉的皇帝。

也聽過很多歷史老師講關於"劉邦"的"不要臉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有幾個,例如"鴻門宴",又例如

劉邦在逃難的時候,為了加快馬車的速度,三次

把自己的兩個小孩踢下馬車。還有當項羽要煮了

劉邦他老爸的時候,他居然說,因為項羽是他的

結拜兄弟,所以要煮了劉邦的老爸,就是煮了

項羽的老爸。還請項羽煮了之後,分他一杯羹。

我沒有仔細的去調查過這些故事,是否真的

存在正式的歷史記載中。但是,我卻常常聽到

許多喜歡歷史的人,不斷的重覆這些故事。

為什麼大家會那麼喜歡討論這些故事?我相信

一定是故事當中有我們所在意的事?

或是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因為我們有感覺

,所以當中必定有我們要修的功課"。

雖然是這麼說,但是真實應該是,那是

"我自己的功課"。所以,聽我慢慢道來吧。

"劉邦"雖然大家都說他"不要臉",但是

他卻成為"一代帝王"。真是應驗了那句話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尤其是項羽本來已經決定要在"鴻門宴"當中

把"劉邦"殺掉了,沒想到當"劉邦"來赴宴的

時候,卻對項羽百般阿諛奉承,姿態之低,低到

讓後代的歷史學家說他"不要臉"。姿態還低到讓項羽

龍心大悅,而放他一馬。最後"劉邦"不只沒有死

還成了一代帝王。那我們呢??

我教書十幾年了,應該說,當老師當了十幾年了。

這也是我最害怕,最擔心的事。我擔心自己不夠謙虛

,我害怕自己聽不進去別人的批評與建議。

而"鴻門宴"的故事,對我來說是另一種檢醒。

也真的印證了那一句話"高者未必高,低者未必低"。

每個人都會犯錯,我也是。但是我會時時刻刻要求

而且提醒自己,這個空間是沒有巧合的。

犯錯,就必須去開發殘缺中的價值。而不是

想辦法去將自己的錯誤合理化。

修行之路很漫長也很崎嶇,但是方向與目標是不會

改變的。也許"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但是

"生活就是修行"這句話永遠不會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